央廣網昆明9月29日消息(記者 王茂盛 李健飛 李騰飛):在會澤縣受災最為嚴重的江邊村委會,村黨總支書記李立安顧不上照料在地震中受傷的妻兒,一心奮戰在救災第一線,忙著帶領著其他村幹部挨家挨戶搜尋受傷群眾和核實災情,組織村民開展救援。“受災群眾也是親人,災害面前,我們共產黨員就要舍小家顧大家。”李立安說。
  正在採摘花椒的會澤縣紙廠鄉江邊村委會主任李立安,忽然感到大地顫抖,看見樹木搖晃,不遠處,房子轟然倒塌。“地震了!”來不及多想,他朝著家的方向飛奔,此時,正是8月3日16時30分許。幾分鐘後,眼前呈現的一切讓他一陣驚慌,1歲多的女兒被卡在廢墟中大哭,妻子不見蹤影。
  這一幕雖已過去了好幾天,李立安仍記憶猶新。“我正在和趕來的親戚鄰居10多個人救家人,但聽說村民崔舉順家也有3人被埋。交代了幾句,叫上幾個人就趕過去。”李立安趕到崔舉順家後,10多分鐘救出崔舉順的兩個兒女,最小的僅8個月大。面對倒塌的家園,群眾無助的淚水和茫然的眼神,他堅定有力地告訴鄉親們:“我是村主任,災難面前,我必須為大家支撐起這個家。”
  “支撐起這個家”成為這位村主任的使命,從建美好家園到接下來的重建家園,“家”已成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。
  顧了大家忘了小家
  地震發生後的半小時,李立安的妻子熊榮會被村民們找到,但已昏迷不醒。幾個村民從廢墟中找到一把梯子,搭上木板,把熊榮會抬到二三公裡外的村衛生所。由於傷情嚴重,在李立安的妹妹陪護下,又被轉送到縣醫院救治。這是李立安後來才知道的。事實是,他走後,至今還沒真正回去過。
  當時的情況是,隨著灰塵漸漸散去,曾經的家園變成了殘垣斷壁。“救人,有人就有家。”李立安無暇顧及家裡的情況,他要把11個村民小組快速組織起來救人。“我打電話給各村民小組長,得知旱谷地、新發、羊糞田3個小組人員傷亡嚴重,另外8個小組受災相對較輕。”他找到另外兩名村幹部,分別帶領3個小分隊進村,挨家逐戶搶救人員,並清點人數。40分鐘,查清死亡和失蹤12人。
  “為了儘快找到失蹤人員,我們花了很長時間,我們村居住得比較分散。”震災發生10多天后,這位39歲的村主任臉上仍然愁眉不展。他說他這幾天一直在想,待重建家園時,房子一定要相對集中,不能太分散。“這樣做不僅投資比較小,而且可以讓小家變成大家。”他解釋說,地震后土地少了,村裡會有很多富餘勞動力,以後肯定要做好勞務輸出,勞動力轉移後,在家的人好相互照應。
  小家變大家,村民許美吉非常贊同。“主任為我們考慮得太周到了。”許美吉認為,現在大家住的很分散,很多年輕人在外打工,家裡只有老人和孩子,如果發生什麼事,相互幫忙有點難。在這次地震中,她父母帶著兩個孫子在家,房子開裂不能住,家裡很多東西無法搬到安全地方。“主任進村入戶(核災)時發現了家裡的困難,立即喊來10多個人幫忙,才避免了更大損失。”
  “現在家家戶戶靠主任一個人串起來,他太累了。”岩角小組村民錢文明說。地震後,李立安一直馬不停蹄奔走在江邊村的各個角落,直到當晚10時,他才打電話到醫院詢問妻子和孩子的救治情況。李立安從照顧妻女的妹妹口中得知,女兒輕傷,妻子的傷情則很嚴重,身體肋骨有17處不同程度斷裂,需要轉院治療。“你確定處理就可以了。”李立安掛斷電話,又忙著發放救災物資和照顧陸續轉移的受災群眾。  
  “他自己忙著救別人,自家媳婦和娃娃反倒沒來得及照顧。”新發村村民崔仕榮說,他帶著其他村幹部挨家挨戶搜救受傷群眾和核實災情,舍小家顧大家,這幾天從沒好好休息過。李立安辯解說:“6日媳婦做手術,我去縣醫院看她了。”塘房小組村民錢文蘭說,如果不是醫院一定要家屬簽字才動手術,主任肯定不會去,因為“我太瞭解他了”。
  李立安立即轉身,看著錢文蘭說:“你不瞭解。現在你應該趕緊去把家裡重要的財物搬到山上去,越高越好,並住到帳篷里去,實在搬不動的,我馬上找人來幫你,趕快去忙你的事情。”李立安說完就往田邊小組方向走,邊走邊說:“與全村幾百戶相比,我只是大家中的一個小家,還有更多的村民需要我去安置。”
  把窮家變富家
  李立安急,這是記者與他在一起5個小時里的切身感受,步伐快,話不多,處事利索。
  地震發生當天,李立安整夜未休息,搜救失蹤人員,運送受傷群眾,組織村民轉移。4日,發放救災物資,他還是沒有休息。
  12日,記者見到李立安時,他看起來更疲倦了。“昨晚還睡了3個小時,擔心堰塞湖水位上升,6點就起來了。”李立安焦急地看著因地震造成的堰塞湖說,“水,不能再漲了。”說完,他朝一個小山包走去,路很滑,也很陡,有幾次差點滑倒,他調整了一下,身體稍微向前傾斜,在泥濘的山道上跳來跳去。“村裡損失了三分之二的房屋,有的倒塌,有的被堰塞湖淹沒。可能還有更多的房屋面臨堰塞湖的威脅,但都不重要了。”他告訴記者,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,一定會為老百姓蓋好房子。
  到達小山包,他指著湖面痛心地說:“水裡有700多畝蔬菜地,還有很多花椒樹,那是村民的致富地,現在全沒了。”
  如果沒有地震,江邊村在紙廠鄉算得上富裕。這是全鄉唯一有平坦耕地的村,靠近牛欄江邊的地帶海拔低、陽光充沛,光熱條件比較適合農業生產。村裡以前很窮,人均年收入約800元,為了讓村民的窮家變得富裕起來,李立安組織村小組長和村民代表到河對面的魯甸、巧家學習,並帶頭開始試種蔬菜和花椒,收入比種包穀一下增長很多。2009年開始,在李立安的大力推動下,蔬菜和花椒種植成了全村人脫貧致富的招牌項目。  (原標題:李立安:舍小家 顧大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k74tkyn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